2009-06-16

单文慧接受《地产中国》采访 探讨城市化多元模式

 

2009年6月16日,单文慧受邀参加了在人民大学举行的2009CPN城市-中国峰会-城市住房国际论坛并发表演讲。论坛结束后,单文慧博士接受地产中国网记者的采访,探讨了城市化的有关问题。以下是相关新闻。


http://house.china.com.cn/home/view/50995.htm

 


单文慧:城市化模式应多元化


来源:地产中国网      作者:王敬宾    2009-6-16


6月16日,2009CPN城市-中国峰会(简介 专题 )-城市住房国际论坛在人民大学举行。在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城市与住房权威专家就城市住房相关领域的话题展开智慧的碰撞。


论坛结束后,地产中国网记者专访了美国哈佛大学城市设计博士、复旦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单文慧。


地产中国网:目前不少规划专家认为,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曼哈顿模式”,即建立在便捷交通上的高容积率模式,但是,这与中国人传统的理想人居模式“花园城市”想去甚远,您认为曼哈顿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单文慧:我觉得还是要多样性。因为单调的模式,政策最好制定,一刀切是最简单的,很容易操作,但是如果要做到多样性,对政策的制定者就会要求非常高。所以关键还是应该像前面演讲的专家所说的,注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


地产中国网:其实,中国的城市的确存在“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问题,城市之间的同质化现象很明显,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单文慧:对,从我个人感受而言,实在难以接受,感觉这样的城市离人的距离特别远,缺少文化认同感。要想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很复杂的政策系统,目前我们的政策治理可能离这种水准还存在差距。另外,这与文化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地产中国网:那么,按照您刚才所说的“真实的城市化(A Real Urbanism)”这个角度来说,国际上有哪些成熟经验可以值得借鉴的?


单文慧:事实上,刚才诸位专家一直在讨论相关的话题,就像吴教授(吴缚龙,中国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所说的,我们应该能够尊敬与不同的人合作,以及跨学科的方法。由于我们遵从的惟一原则是经济,人有时候特别容易走极端,比如经济利益调配下出现的高密度,因此,我们提倡价值的多元化。


价值多元化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现在很多人认为城市化就是很多很豪华的房子,其实,城市的景观也应是多元化的。


链接:


单文慧,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博士,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曾参与“亚太地区大规模项目与新的城市性研究”,主持上海浦东陆家嘴国际金融贸易区研究和上海南京东路商业步行街区更新研究等。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居住联合研究中心最高奖约翰•米尔奖研究员。2009CPN城市-中国峰会特约嘉宾。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展示策划人之一。


单文慧观点:


当代城市正在发生深层转变。新的城市化进程是以信息、技术等的快速全球流通为背景。流动性增加所带来的冲突以及文化冲撞等带来的认同危机,使生活中真实空间和虚拟空间边界日渐消解。


目前中国城市面临最紧迫的问题当数可持续发展问题。大量大型城市、超大型城市的崛起,出乎人们预料。高密度人口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面貌缺乏特性,似乎都是一个模样,看多了令人乏味。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在中国非常缺乏。
中国拥有久远的历史与文明,每一座城市都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一定意义上,现代都市与过去的历史文化应该具有连续性,城市的建筑正应该致力表现这种连续性,这样才能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的原有特质,体现对历史的尊重,使得地方社区在获得新的城市生活方式的同时找到新的地域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