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位于上海杨浦区杨树浦路3024号亚细亚火油公司仓库旧址的城市更新项目,位于杨浦滨江中北段,复兴岛运河和定海路桥交汇口处,沿定海路和杨树浦路为主要界面。本项目为杨浦滨江重要的建设内容之一,是贯通滨江南段和中北段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项目是亚细亚火油公司于光绪三十三年建造的一个重要站点,在建成之后的百年间,经历了近现代工业发展史所有的重要时期,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改造后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仓库旧址,变身充满活力的“油酷“”艺术公园,这片包含了城市记忆的工业中心,将成为杨浦滨江一个崭新的公共活动中心。
建成后的“油酷”艺术公园
现状分析
团队经过现场多次的深入调研,对场地的工业遗存做了分类分析,以油管和管线为主要特征,场地随处可见围绕储油和运输功能展开的钢构架、钢梯、阀门、仪器、仓库等。场地内植物种类丰富,长势良好,大乔木香樟、悬铃木、枫杨生长多年,体现出良好的生境环境。通过现状特征的梳理,提出主要设计策略:保护有价值的现状特征、满足结构的安全性要求、以低介入的策略转化场地使用功能,并考虑空间对于未来使用功能的适应性。
低影响开发—低介入、在地性设计
保留基地内有价值的建筑物及构筑物,保留长势良好的现状植物及工业构件。以最小影响的方式设置滨水漫步、骑行和跑步三道贯通线路。
激活场地记忆—工业元素转译
将现状仓库改造为文创建筑和艺术花圃、将加油廊架改造为艺术休闲廊架,将挡墙改造为艺术观演平台,场地铺装结合管线元素加以设计。
通过分析设置了栈道介入的高度,从而使市民有比较好的观看运河景观的三维视角。
剖面图
场地功能更新—植入都市新功能
将厂区遗存与科技景观相结合,提高园区整体开放空间的品质、重现油罐厂的氛围,铸就更加完整性的水岸城市记忆,同时通过有参与感的运动设施和休闲设施的导入,服务于都市不同人群,通过提升不同尺度空间的适应性,塑造一个允许变化和生长发生的新都市空间。
主要布局—
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油罐艺术花园
“油酷”艺术公园根据功能分为艺术公园区、运河活力区和油罐探险区三大区块,艺术公园通过建构筑物业态更新和场地绿化提升,形成一个工业遗迹文化与自然共生的人文艺术公园;运河活力区通过置入运动功能和滨水体验,激活运河滨水带;油罐探险区基本保油罐原貌,不做大的改动和地下开挖,在滨河与瞭望塔改造成的“运河之光”灯塔交汇,喻意火油给城市带来的光明和能量。
艺术公园区通过大树广场、文源广场、动力之廊三个主要分区形成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文创艺术中心,场地利用了建筑回收材料红砖作为场地记忆的回应。
大树广场—场地活动的中心
大树广场围绕场地历史悠久的悬铃木,是整个场地的全龄活动中心。
建成后的大树广场
建成后的“运河之光”灯塔
复兴岛运河走廊
文源广场—全新的文创展示空间
通过现状建筑的梳理,对场地内有较高历史价值和使用功能的建筑予以保留和更新设计;满足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要求,对其它建筑进行拆除;对拆除建筑具有审美价值的立面材料进行回收利用,并考虑空间对于未来使用功能的适应性。
建成后的艺术文创空间
油罐探索区—
延续工业遗存独特的记忆点
对于油罐区域,采用的策略是完整地保护,以其作为整个公园的工业设施背景来留存这样一种氛围感。设计利用现有场景元素的独特性,依附于现有构筑物使其融入环境,既体现了场地工业气息,又保留了场地的历史底蕴。重构场地内极具代表性的物品,与现代技术融合,提高人们与场地内设施的互动性,并增强人们的体验,打造场地独特的记忆点,为厚重的工业历史增加了活力与动感。
建成后的油罐探索区
改造后的动力之廊
“油酷”艺术公园的这三大区块,连接了整个公共空间,提高了园区整体开放空间的品质、重现油罐厂的氛围,同时满足了各年龄段人群休闲游憩、艺术活动的需求,铸就了更加完整性的水岸城市记忆。对现状建构筑物业态的更新和场地绿化的提升,形成一个工业遗迹文化与自然共生的油罐艺术花园。
项目设计和完成年份:2022-2024年
开发方: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团队:
设计总负责:单文慧博士
建筑设计:王征智、韩峰、许晋耀、郭栋、占二亮、施晓烨
景观设计:朱雪晴、孙晓霞、张光明、郭万里
交互设计:吕梦辉、金昱岑、钱洋、莫雯君
摄影: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