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20

2019.11.30 带你看看总书记走过的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段



设计理念
公司立足中国上海,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再现本土传统文化价值;坚持学术研究与真实实践的紧密结合,追求创新的设计理念;坚持专业化服务和产品质量的完美追求,力争在设计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信念
优德达视客户为自身的伙伴,尊重每个项目的环境文脉,努力挖掘产品的独特之处。通过以国际视野带来精良的设计和专业的服务,为客户提供超越预期的回报。优德达视诚信为公司的重要资产,这也是优德达的核心政策和信念。

业务领域
优德达的设计领域宽广、类型多样、业务遍及全国。承接了不同规模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项目。作品多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深得业界及客户的好评。建成及在建项目涵盖不同规模的公共建筑及居住社区。

 

咨询策划 | 规划设计 | 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 | 景观设计

设计施工一体化 | 策划和运维


 


单博士
公司创始人、总裁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哈佛大学城市设计学博士。曾获2002-2003年度哈佛大学居住联合研究中心的最高学术奖-约翰耶士论文奖(John Meyer Doctoral Dissertation Fellowship),到目前为止,单博士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首届上海市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获得者,上海市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单博士表示:我们团队有幸参与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段公共空间改造项目,包含接近1公里的岸线和世博水门区的整体策划,建筑和景观改造,滨江南段2.8公里的标识导示系统设计。上海船厂是黄浦江两岸空间发展转型的一个重要节点,富有深厚的历史、工业文化底蕴。百余年的船厂拥有曾经是远东规模最大的船坞,创下许多领先先进国家的造修船工艺技术,整个厂区记录并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造船业近代以来的发展史,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 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段也成了现在上海最火的网红打卡地之一。2019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习总书记一行来到杨浦滨江段,结合视频和多媒体演示听取黄浦江两岸核心区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基本情况和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情况汇报。

 


       无独有偶,不仅总书记走过杨浦滨江,201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现任国家副总理的韩正也曾亲赴杨浦滨江视察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走在上海船厂浦西分厂旧址改造而成的滨江漫步木栈道,核心设计团队优德达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单文慧博士向韩副总理一行说明如何通过设计,将上海船厂百年的工业遗存完好的保留下来,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呈现给市民。 
       作为上海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杨浦滨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沿江5.5公里聚集有纺织、造船、造纸、制药、制皂、烟草等不同门类的工业企业300多家,创造许多中国工业的“第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自来水厂、中国第一座煤气厂、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远东最大的修船厂……等。随着时代变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称为“世界仅存最大滨江工业带”的杨浦滨江已由过去生产岸线的功能被置换为生活岸线,设计师们通过巧思,将沿江的工业遗存转化为丰富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小品。习总书记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改造前的杨浦滨江船厂段

 

       船厂项目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在创新的设计里,既保留传承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展示出现代感、科技感,打造一个市民喜闻乐见的新型城市水岸空间。在整体公共空间的重塑过程中,我们把结构性保护厂地原有肌理作为重点工作。当时设计团队除了深入现场调研,还造访搬迁到崇明岛的新厂区,考察学习船舶造修工艺及生产过程;同时,通过系统性梳理船厂历史文脉,多次同业主及有关历史见证者、老职工进行充分沟通交流,细致研究场地特点,保留挖掘工业遗存特征,运用当代先进的空间设计方法,把项目落实到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中,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打造出富有特色的船厂滨江公共空间。


 


改造前的杨浦滨江船厂段江岸全景


       除了历史及工业文化特征的提炼,船厂项目的另一个特点在于成功将过去的工业水岸转换为人文水岸。我们的主要设计理念为打造一个以人为本,提升公共空间体验的城市场景。通过对人性化尺度的研究,将旧有巨大的工业布局转换为舒适宜人的生活布局,让人与建筑、景观环境对话,着力打造一个兼具艺术性、娱乐性、教育性和展示性的公共空间,构建一个集休闲、健身、观光、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水岸。

 

改造后的船排广场日景

设计师的话: 
       以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工业风创意设计的杨浦滨江船厂段 ,再现了百年船厂工业时代热情、朝气的码头作业景象,可谓气质独特的露天船舶博物馆。在过渡带和隔离带种植观赏草,可以产生良好的林草过渡效果:将水体和陆地自然地连成一体,刚硬的工业线条与柔和的自然风光和谐相融。



电机咖啡厅 


       杨浦滨江段有一座电机咖啡厅,特殊风格和意境,吸引了众多游客。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咖啡厅。这里曾是一座幽蔽残败的两层建筑,是昔日船厂的发电辅助用房。保留了已经成为遗存的电机,大胆设计了一座主题咖啡厅。
       咖啡厅里,面对通透的落地窗,看着黄浦江水奔流向海,在见证了中国造船业80多年历史的电机旁喝上一杯香醇的咖啡。混凝土墙外饰,钢楼梯,钢丝网状护栏……咖啡厅的设施都和这座咖啡厅的“灵魂”——电机相呼应,每一个细节均尽显浓浓的工业风。铝合金玻璃窗与外墙平接,一切是那么简洁而平实,从晨光日出到华灯初上,黄浦江的即时美景尽收眼底,来此品尝咖啡的人心神舒畅。
       让建筑赋予公共空间不同层次,从而带给人们多样的空间体验。每上一层平台,人们就会看到不同的景致:在二楼平台上,开阔滨水,百年船厂作业线一览无余;三楼平台,在涛声船鸣中,对岸上海至高点映入眼帘。在这样的咖啡厅度过休闲时光,光阴如此文艺,再多的烦恼也会随风而去,伴水东流。 

 

电机咖啡厅 


 

 

保留的梧桐树



船排广场

       “扬帆起航,乘风破浪”地面一座扬帆启航的船头高高扬起,好似奋力驶向远方;脚底玻璃之下,是一个曾经沉睡多年的船排。在这里,往来的游人既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的遗痕,又可以感受昂首驶向未来的信心与勇气。
       船排是指在岸边用木材或金属建造的排架或台架,用来建造新船和修理船舶 ,一般为下挖式的斜坡。1900年诞生的瑞镕船厂,1903年开挖船坞,并安装了最新式的设备。江岸被自然的力量无数次冲刷,岸线在沧海桑田变幻中不断迁移,船排一直静静见证着工业文明曾经的辉煌与成就。

 

改造后的船排广场夜景



旱喷广场

设计团队保留了大量的船厂工业零件设备,并维护修缮了装焊广场的风雨棚,把造船吊机改造为灯塔,模拟出心跳与脉搏的灯光特效;吊机组建被改造成座椅树池,成为人们休憩乘凉所在;装焊平台地面的混凝土和钢筋铁轨等结构经过刷漆保护,成为工业遗迹的创新展示。旱喷广场主要设计是保留当时作业的水槽,并与场地的机械阀门结合,形成一组水景与机械雕塑的旱喷装置,历史文化传承下给后人带来的趣意性、艺术性和娱乐性。



改造后的旱喷广场日景



船坞坞门

       船坞遗址段堪称“行走中的露天展廊”。连接了船坞游艇码头的船坞通道,成为滨江船厂码头段重要转换节点。玻璃隔断江水与滨岸,却联通了自然与人文,滨江的起承转合更加通透。这段工业风与现代时尚完美融合的通道,原本是破旧的船坞通道,船舶入港作业时的平台已被废弃, 经过江水百年冲刷,一人高的坞门铁板锈迹斑斑。站在通道原址,人们眼中满是荒芜与苍凉。设计师大胆设计,用拼缝的玻璃护栏替代了传统栏杆。通透的玻璃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让人们更感亲近自然、亲近江水。散布其中,以枕木、碎石、耐候钢网格铺设的路面,工业遗存的历史感十足;放眼远眺,天空、高楼、江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改造后的坞门日景



坞墩广场

       依托历史遗存的半壁厂房遗址墙,景观相接船排雕塑广场入口的银杏林和芒草花镜,长条枕木座椅旁相间摆设了几组露天展陈的机械转轮。市民游客散步至此,时而远眺城市剧院方向的滨江装焊广场夕阳下的楼宇剪影;时而静待枕木椅上休憩,江风中,低头看去,低矮的细叶芒草、小叶狼尾草在风中摇曳。一览无余江水滚滚而去,浦江对岸鳞次栉比的摩登大厦,碧空之下最美天际线的观景点。


坞门广场


百草花芒园

从水厂到世博水门的总长一公里多,百草花芒公园给后工业风的滨江休闲空间平添了浓浓的文艺气质。细叶芒、斑叶芒、狼尾草、蒲苇、花叶芦竹、墨西哥羽毛草、血草、紫御谷、细叶针芒、棕叶苔草等立体群落形成自然屏障和起伏地形;芒草与百子莲、荆芥、千鸟花、蓝羊茅等花境搭配产生起伏感。毛茸茸、柔软、膨胀感,填补花园空隙,柔化僵直的铺装边界,带来与乔灌木不同的感官感受。



 

百草花芒园-局部



滨江墙绘 

城市露天剧场,开放空间下的演绎广场,保留的装焊轨道与灯光设计改造成特色的铺地广场。与防汛墙相连的残壁,加固墙体结构,根据滨江原真、重塑、融合、激发的设计原则,艺术家创作了四副船厂滨江的墙绘,寓意船厂的前世今生,好一派过去、现在、未来的城市更新视觉体验。 

 

滨江墙绘-局部



运动驿站

在旧工业时代,滨江岸线的生产车间曾经是火热的沿江工作场地。建议通过改建加固,距离500-800米作为滨江贯通的市民休憩驿站,通过加高加固二层平台,合理的将工业元素的建筑空间转换成人文体验空间,供市民节庆休闲、运动发布会、零售娱乐等。

 

改造后的运动驿站



项目名称: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段公共空间
项目设计&完成年份:2017-2018年
建设方: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设计方:上海优德达城市设计有限公司 urbanDATA
上海优实建筑事务所
设计合作方: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总包方:中国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单文慧博士
城市设计:刘宇文、毛宁悦、高雅
建筑设计:葛志刚、刘翔、Arnaud Rossocelo、 张无涛、王鹏彬
景观设计:朱争艳、黄浩、李臻
展陈策划:刘宇文、朱争艳
结构设计:周鸣、郑文洁
标识设计:钱洋、张威、王朔
多媒体设计:钱洋、黄友春
壁画创作制作:冰逸工作室
摄影:钱洋、绰之广告传媒(上海)有限公司